查看原文
其他

怎么跟青春期的孩子有效沟通?

魏智渊 知父母 2024-01-10
运城国际初中部家长开放日讲座文字稿。


处理亲子关系,和处理夫妻关系,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比处理朋友关系,同事关系,实际上要难很多。以夫妻关系为例,一旦到了左手摸右手的阶段,那么,会出现一种情况。你说上句的时候,我就知道你下句话会说什么,连吵架都是程式化的,没有什么新鲜的内容。夫妻关系出现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,就在于交往模式已经固定下来了,难以改变。而且,我们越想努力地甚至真诚地改变,事情往往越糟糕。因为出问题的是交往模式,而交往模式又是当事人很难洞察,或者哪怕洞察了,也很难改变的。

亲子关系也是如此。我们和孩子的交往模式,到初中阶段,往往也已经确定下来了。无论我们怎么变换语言,孩子都知道我们实际在想什么,想要什么。有时候孩子甚至会故意伤害自己,会离家出走,他知道你害怕什么。

这并不意味着不可能形成更好的交往模式,只是说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。我们真正要改进的并非技巧,而是我们的内在观念和与孩子的交往模式。那么,怎么形成新的更好的交往模式,以便能够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呢?

 

1

 

我们先想象一个场景:

一个周六的早晨,太阳已经升起来了,时针指向9点。你最爱的宝贝,慢慢地睁开眼睛,打个哈欠。你生气不生气?你不生气,你觉得孩子忙了一周了,周末睡个懒觉也没什么,是吧?但是接下来的事,你就生气了。

他拿起了手机。

家庭情境剧开始了……

这么大好的一个早晨,一个睡够了的孩子,吃个饭都要叫半天,手机刷个没完没了,刷到十点,才不情愿地起床,也不叠被子,这当然也算了,然后磨磨蹭蹭地开始做作业,痛苦的样子就像在吃药。冷不丁检查一下,发现他在抄作业,同学把作业拍下来用手机发给他了。

是不是满腔怒火,就开始燃烧了?

掏那么贵的学费,原来指望你像宣传页上所描述的那样积极上进,可看看你这样子!父母有多辛苦你知道不?这是什么破学校?这是怎样不上进的孩子?

一开始,压抑着自己的情绪,跟孩子沟通。然而遭遇的,却是沉默的反抗,甚至是公开的对峙。最终,一方或双方爆发了,战争就这么打响了。

请问,这场战争,有胜利者吗?

没有。

那么,我们为什么要发起战争?

 

2

 

现在,让我们还原一下孩子的心理过程。

一个睡到早上9点的孩子,醒来了。他面临的第一个选择:我是迅速起来洗漱吃饭,然后伏案做作业呢,还是拿起手机,先玩上1个小时?

请问,是你的话,你会如何选择?

我们思考一下,这个选择的性质或本质是什么?

这是一个哲学问题。哲学家把这个问题简化为:

 

你选择做一头快乐的猪,还是一个痛苦的人?

 

这个问题是功利主义哲学家穆勒提出来的。问题的本质是:你是选择为了长远的幸福,牺牲当下的快乐,还是选择为了当下的快乐,牺牲长远的幸福呢?

如果是前者,那么对不起,你是一个欲望的奴隶;如果是后者,那么恭喜你,你是一个自律的自由人。

我们古人把这个概括为一句话,叫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”。

有没有别的选择呢?这个问题的答案,一定是非此即彼的吗?南明教育是不认同的,所以我们说“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”,我们既要未来的幸福,也要当下的快乐。那怎么办?我们就需要把当下的快乐和长远的幸福以某种方式协调起来。所以,我用一句话来阐发,叫“满足需要,但不助长欲望”,这是我在教育上坚持的原则之一。

举个例子,如果孩子在起床后先做作业,等11点钟累了,再玩一个小时手机,然后12点吃饭呢?只是调整了下顺序,生活马上就不同了,这叫延迟享乐。我们不能打击享乐,享乐是幸福生活的一部分。我们只是需要在不同的需要,不同的幸福之间保持平衡。

 

3

 

回到刚才的问题,孩子会如何选择呢?

80%的孩子选择了玩手机,孩子还意识不到,这些看似不经意的选择,在一步步地塑造他自己的命运。

父母为什么生气呢?

因为父母觉得,孩子没有像自己期待的那样自律,而是做出了一个不好的选择。换句话说,孩子的选择,背离了自己的期待。

这时候,父母犯下了第一个错误:生气了。

有人说了,难道不应该生气吗?不应该。

父母生气的背后,潜藏着根深蒂固的错误认知,即认为孩子的选择或反应是不好的,很难意识到,孩子的选择或反应并非不好的,而是“自然的”,就像你把纸片扔出窗外,它会飘落地面一样自然。

如果孩子醒来后不是玩手机,而是趁父母不在,翻父母的衣兜看有没有钱,有的话偷偷拿几张,这性质就变了,就不是“自然的行为”,而是“不好的行为”。自然的反应是需要被理解的,不好的行为是需要加以制止的。

区分“自然的行为”和“不好的行为”并分别加以处理,是教育中的一处关键。对“自然的行为”缺乏理解,就已经埋下了冲突的种子。我觉得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一样,许多不愉快,都跟我们对别人过高的期待有关。举个例子,我培养了一个成熟的老师,在他身上花费了许多心血,而且,工资也没少给他,也在重用他。然而呢,就因为别的学校给他的工资比我高,他就跳槽了。请问,我生气不生气?会意外,但是不生气。为什么?因为他的行为,只是一种自然的行为,并不是不好的行为。一个人,把工资当成第一位考虑,这是再正常不过了。你生气,只是因为你觉得他辜负了你的栽培。然而问题是,他并没有做错什么,他也并不欠你什么。所以我通常的反应,首先是意外,因为觉得这不是一个好选择。其次,是庆幸,早走比晚走好。他要再多呆几年,你还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在他身上,这些都是成本。但是,如果他偷窃课程成果,私下分享或出售给别的学校呢?那性质就完全变了,不但要生气,还要让他付出沉重的代价。

 

4

 

我们继续推演。

你不但生气了,而且采取了行动,比如开始批评孩子。有时候还会延伸,举一反三。

这时候,孩子面临第二个选择:我是承认错误立刻改正做个乖孩子呢,还是勇敢地起来对抗?

80%的孩子选择了对抗。这时候孩子的反应,或者沉默,或者跟你吵架,无论如何,这都意味着战争开始了。你当然更生气了,明明你错了,你不改,还理直气壮地顶嘴,这孩子怎么这么给人添堵呢?

那么,孩子的心里是怎么想这个问题呢?

孩子在选择玩手机而不是做作业时,表面上他是快乐的,潜意识里他是低自尊的。就是说,他明白自己应该做作业,而不是玩手机。如果他克服了玩手机的冲动,去做作业了,那么,潜意识里他有一种自豪感,是高自尊的。

孩子看到父母过来,而自己在玩手机,他的心里是内疚的。因为他知道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,大好的时光应该用来学习,只是他控制不住自己而已。

然而,当父母制止,或指责孩子“这不对”的时候,请问,孩子会怎么反应?

你觉得有几个孩子会规规矩矩地说:“爸,妈,您说得对,我错了。

当然不会,成年人也多半不会。为什么?

因为这个时候,孩子首先不会思考谁对谁错,而是感受到自我受到了威胁,有人在否定这个“自我”。因此哺乳动物脑下达的指令是:全体注意,准备战斗!于是,身体开始进入防御和战斗状态。防御状态的口号是:“这不是我的错。”这是自我辩护模式。战斗状态的口号是:“都是你们的错。”这是攻击转移模式。

所以,孩子会说:“我一周就只有周末才能玩会儿手机,这都要管,我还有没有自由?你们总说我爱玩手机,你们不爱玩手机吗?

然后,父母和孩子进入“谁对谁错”的战斗模式,双双阵亡。

全剧终。

这就是人性。

 

5

 

那么,和平解决危机的道路在哪里?

解决危机最好的方案,是不要让危机出现,这叫“走在问题前面”。

每学期开学前,都要跟孩子有好几次深谈,双方确定游戏规则,并严格地执行。如果规则不合适,也是以说理的方式重新达成共识,再进行修订。

举个例子,和孩子协定一个游戏规则:

1.周六早晨,可以睡到自然醒;

2.如果8点以前,还没有醒过来,父母会叫你起床;

3.无论你是自然醒还是父母叫你起床,醒来后不能赖床,要立即起来,投入学习或吃早餐;

4.11点以前不允许碰手机(手机交到父母处),11点以后,可以使用手机直到吃午饭为止;

5.如果起床早,可以相应地申请提前使用手机,但必须父母同意;

6.如果作业完成出现严重问题(拖延、抄袭),连续一个月周末不允许使用手机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孩子就不存在引发前述冲突的选择。

这种方案的好处是什么?

孩子清晰地知道父母的要求是什么,自己合宜的行为是什么。许多时候,孩子需要成人告诉他应该怎么做。在成人没有告诉他的时候,孩子就会自己判断,这时候,就容易出现成人不期待的行为。问题是,你为什么不表达你的期待呢?

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,叫《好父母,或许是“麦田守望者”》。在自然状态下,父母很容易陷入“一抓就死,一放就乱”的治乱循环,要么冲突,要么放纵。无论是管理艺术,还是教育艺术,关键都在于有所为,有所不为。所为者,底线也。在麦田里玩的孩子,怎么能既自由,又不掉下悬崖?

不要跟孩子进入到博弈模式,要将原则与灵活性结合起来。

这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长期形成的,少不了有无穷的战役。

 

5

 

假如你并没有“走在问题前面”,问题已经出现了,那么,怎么解决?

我们回到前面的情境:

一个周六的早晨,太阳已经升起来了,时针指向9点。你最爱的宝贝,慢慢地睁开眼睛,打个哈欠。然后——

他拿起了手机……

然后,你走了进来,对话开始了:

“昨晚回来很累吧?现在恢复过来了没有?睡够了吗?

“睡够了。

“早上学习效率高,再玩五分钟手机,五分钟后我过来叫你起床,你就收拾准备吃饭做作业,没问题吧?

“五分钟怎么够?我刚打开没一会儿呢。

“那你计划多久?

“半小时。

“不行,太长了。10分钟以后我进来,到时候手机要交给我啊。

然后你离开,10-15分钟后进来收手机。这次不再妥协。

这么处理的好处是,你没有指责孩子,而且给了孩子自己缓冲的空间。并且,你再次进来收手机时,孩子心理上已经有了预期,这样,冲突的可能性就降低了80%以上。

如果15分钟后,孩子不愿意交手机,并且准备进入战斗状态呢?你不要指望有一个更好的办法来解决眼前问题,最好是暂时撤退。毕竟,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撤回以后,从容地进行全面的设计,争取下次开始,一点点地和平演变。

 

6

 

概括一下,刚才实际上在讨论两个问题:

1.怎么尽最大可能避免孩子出现你不期待的行为(不讨论你的期待是否正确)?

2.如果孩子出现你不期待的行为,你应该怎么办?

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很清晰了——

1.确保你的期待是合理的,不与孩子的需要产生激烈冲突,即具有可行性;(满足需要,但不助长欲望)

2.清晰地传递给孩子,变成彼此同意并遵守的契约;

3.捍卫契约,但将原则与灵活性结合起来。

解决第二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?

是你将危机变为灾难,还是变为成长的一部分。在这个过程中,父母一定要有一个关键领会,你是孩子成长的帮助者,而不是决定者。如果你试图决定孩子,让孩子按你的意志行动,那么要么冲突,要么孩子变成一个缺乏自主性的人。

关键是不要进入“你对我错”的博弈模式,而是将问题当成共同面对的挑战,或者父母帮孩子应对的挑战。不是“你错了,你必须听我的”,而是“你遇到问题了,我们来共同面对”。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盟友,而不是敌方。

在此背景下,才可以讨论沟通(斗争)技巧。

沟通的关键是什么?

是澄清共同确立的契约或边界,然后做正确的事,或者为违反契约付出代价。

仍然回到刚才的例子,我再换一种处理方式:

一个周六的早晨,太阳已经升起来了,时针指向9点。你最爱的宝贝,慢慢地睁开眼睛,打个哈欠。然后——

他拿起了手机……

然后,你走了进来,对话开始了:

“你犯规了,还记得我们的约定吗?

“是啊,但是,我昨晚学到很晚,都没看手机,现在算补上昨晚的,行吗?我只玩一小会儿。

“不行。这是我们都同意的契约。如果我们有人说话不算数,那么,我们以后就都没有安全感。因为今天你说话不算数,明天我就可能说话不算数,我们都不要做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。

结果会如何?

结果并不一定是好的,也可能仍然冲突了。但是,如果你一直是这个姿态呢?一直很遵守对孩子的承诺,且要求孩子遵守承诺呢?那么久而久之,孩子就知道你言出必行,你就避免了不断地与孩子博弈,结果提升了沟通效率。

 

7

 

一切好的关系,都有边界感,都是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上的。

一切坏的关系,都是模糊了边界感,且动辄破坏契约,把双方引入了博弈之中,导致相爱相杀,弱肉强食,一会儿甘如醴,一会儿苦如仇。

这不是沟通技巧能解决的,如果我们不能洞悉关系的本质的话。而且,适用于一切关系,包括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。

因为所有人的骨子里,都有着对自由的渴望,都希望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,希望自己哪怕错误的决定,也能被聆听、帮助或尊重,而不是被评判、指责或嘲弄。

作为父母,我们不能逃避成长,希望在不改变自己的情况下,靠一些技巧,迅速地让孩子听我们的话,成为我们意志下的木偶。一定要明白,所有的成长,包括我们的成长,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,都是许多失败与冲突后才一点一点领会的。如果花三年时间,我们学会了与孩子沟通,就已经是一笔财富了,如果花一年时间,我们就学会了与孩子沟通,那么,我认为就已经是奇迹了。

祝大家好运。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